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油田油人歷史光輝,經典再現

台灣中油已走過超過 70 個年頭,而台灣的油礦開採歷史,更遠不止百年。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後龍溪岸出磺坑礦場,位處後龍溪與龍船山之間,其背斜的構造與地質特性,容易讓油氣聚集,因此富含豐富的油礦。歷經清朝、日治時期直至今日台灣中油經營,是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亦是全球目前尚在生產的最古老油氣田之一。

油井山林的起源

1817 年粵籍客家人吳琳芳在現今苗栗出磺坑一帶的河邊中發現了漂浮油花,可以燃燒而不熄滅,當時不知為何物,誤以為是「硫磺油」,出磺坑因而得名,亦揭開了台灣第一滴油的序幕。1877 年福建巡撫丁日昌責請主持台灣鑽油計畫的唐景星,曾邀請美國技師前來以機械化鑽井,可惜因地質、設備、工人、生活環境等不利因素,於合約屆期不再續約。即便後任的巡撫劉銘傳成立煤油局,但由於所開立五井成效不彰,1891 年裁撤。

1897 年起,日本政府為積極開採石油,更開放公、私營企業申請油田;直至 1945 年二戰結束前,出磺坑總計生產約 1.84 億公升之原油,過程中日方以旋轉鑽井技術加深,突破淺層油源乾涸的瓶頸,顯見石油的重要性及其價值。戰後時期,台灣中油透過美國政府的協助,引進大型機具進行鑽探;1959 年,台灣中油更引進了 2 部鑽井深度可達 4,500 公尺的大型深井鑽機,結合近十年的地質人才培育,終於在1962 年開鑿完成 106 號井,證實了出磺坑深部地層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

 

燈火通明的油人生活圈

當時出礦坑礦場內設置搬運用的輕便軌道,連結南寮、北寮與各油井之間,結合坐落山坡、林地間的員工宿舍、廠房、井架以及休憩空間,日落後仍燈火通明,宛如一座不夜城。

當時國際間積極開採油氣,主政者亦相當重視出磺坑的發展,無論產能、技術、人才發展皆不斷突破,台灣中油為照顧員工,設有幼兒園(時稱兒童育樂所)、小學與中學校,以便老油人專心於工作;除員工餐廳以外,亦有醫務所、福利社、民間雜貨店等生活必需場所,閒暇之餘台灣中油亦安排戲班、露天電影或康樂表演,出磺坑儼然已非一般的小村莊,而是獨立運作、人聲鼎沸的大規模聚落;在 1960 年代甚至成為當時的觀光遊憩景點,素有「小香港」的美譽。

Art editor Img

 

數十載以降,歷任政府與台灣中油於出磺坑鑽探了近百餘口井,終不敵油源枯竭的一天,加上現代化的機具與科技的發展,取代了大量的勞力密集,即便現今仍持續生產天然氣,但產能日益減少,出磺坑的盛況與榮景已成往日回憶。

歲月點滴,淬鍊台灣光輝

自 60 年代以後,隨著世界市場國際化趨勢,台灣經濟也持續成長茁壯,國內產業分工細緻化,台灣中油透過多次的策略調整與組織轉型,有幸在歷來油人前輩的共同努力下,台灣中油始終站穩著步伐持續前進,創造無數就業機會、扶植產業成長茁壯,推動著國家經濟和工業的發展,握著台灣中油的火炬照亮台灣各個角落。

台灣中油扮演國內能源巨人的角色,以謙遜的態度,品質第一的理念及服務至上的自我要求,創造無數就業機會、扶植產業成長茁壯。在重視低碳轉型與氣候變遷,追求創新與綠色未來的世代,持續運轉的台灣中油及探採事業如今仍生生不息,推動著國家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如今,台灣中油以環境教育為己任,土地活化與文化再造為目標,期望在產業發展的同時,為人民留下重要的歷史足跡。

出磺坑現址雖然不若往昔繁華,卻仍刻印著歷史的痕跡,不能忘記老油人們的艱苦與投入為台灣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老油人們的傳奇與回憶,是台灣中油歷史的篇章。更多老油人的故事與出磺坑的歷史風情,歡迎親臨台灣油礦陳列館。

 

點選前往台灣油礦陳列館

 

Art edito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