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順應全球經濟環境之變遷及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國家目標,並配合政府能源政策、「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台灣中油持續聚焦核心技術研發量能,以「研發帶動轉型」之思維,規劃優油、減碳、潔能三大主軸進行轉型,依循三大主軸進行研發規劃,持續掌握低碳趨勢,亦透過科技整合與策略聯盟方式,強化產品與技術之開發實力。2022年台灣中油投入前瞻研發的預算共計35.95億元,整體財務效益可達51.65億元,涵蓋的領域包含智慧綠能、高值材料、循環經濟及生質油品等範疇,期盼能成為邁入石化高值化及綠色能源產業的開發樞紐。
研發領域
重點項目
研發成果
國內、外礦區潛能評估研究
國內礦區研究
國外礦區研究
再生能源開發及應用
地熱能分析
太陽光電(PV)技術開發
可移動式加氫站評估建置
新產品、新技術開發
鈦酸鋰(LTO)材料開發應用
生質碳材超級電容開發
環保高性能塗覆材料開發
高頻基板樹脂(PPE)開發試量產及驗證
高低溫燃料電池實證
探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研究
智慧綠能加油站
人工智慧汽油性能模型建置
化妝保養品原料米白素開發
循環經濟
重質油料高值化-軟碳衍生相關儲能材料開發應用
冷能利用-海藻養殖及機能性原料開發
脫硝觸媒開發
脫硝觸媒研發,在 2021 年時完成三大國營企業台電、中油、中鋼脫硝觸媒使用情形盤點,整合臺灣 脫硝觸媒產業鏈。在2022年時建立平板式脫硝觸媒 再生技術,再生後的脫硝觸媒,活性回率>80%,完成中油工場舊觸媒再生並於中鋼動力工場順利運作中。
2023 年針對蜂巢式脫硝觸媒建立再生技術,利用中 油工場卸下之蜂巢式脫硝觸媒進行再生程序建立,並進行實場驗證。未來也持續盤點市場需求,發展節能環保的低溫脫硝觸媒。
回收PET再製高分子分散劑
為因應全球能源市場的永續轉型,台灣中油積極改變生產商品的型態,藉由漸進式原油製石化品 (Crude Oil To Chemicals, COTC)製程逐步調整煉製結構,加速發展石化高值化材料,並投入快充長壽命非晶型軟碳負極材料及高安全快充鈦酸鋰儲能材料技術開發,發展具台灣中油研發負極材料之電池及應用;亦跨足國內半導體及生醫產業所需之尖端材料開發。同時成立「有機材料研發平臺」, 並與產、學、研合作成立「先進觸媒中心」及「動車系統複合材料中心」,以材料新事業的姿態將營運觸⾓往外延伸,並積極推展智慧加油站的建設。
台灣中油於 2023 年 4 月 21 日首座自建自營複合式汽車充電站正式於新竹光明站停車場開幕,設有4座雙槍快速充電槍與4座單槍慢速充電槍,設置多種充電槍規格,以滿足各款電動車充電需求,而為經營管理充電站,台灣中油特建至自有營運平臺,顧客可使用中油PAY 查詢充電站位置及追蹤充電及時狀態。
後續規劃將加入太陽能作為綠電來源,並研究用地建置儲能系統,整合產能、儲能、用能與電力的智能調度,以全綠電供電動汽車用電,並透過降低充電收費吸引更多充電客量,為台灣中油帶來綠色、正面的形象,成為未來多元能源供應站的示範站點。
台灣中油於 2018 年 4 月成立「智慧綠能加油站專案小組」,規劃將傳統加油站轉型為提供綠色能源,將「產能」、「儲能」與「用能」整合的智慧綠能平臺,初期選定於嘉義信義路站與台南前鋒站建置新型態智慧綠能加油站的示範站,希望一方面驗證研發成果,一方面尋找未來智慧城鎮的發展途徑與共生模式。
因應全球節能減碳目標,國內各界淨零轉型創新研發技術蓬勃發展,台灣中油扮演國內產業轉型領頭羊,於 2021 年成立「先進觸媒中心」,以「減碳經濟、節能環保、綠色產品」作為三大研發主軸,積極朝煉化結構升級、化學品加值、碳捕捉再利用進行轉型發展。2022 年,先進觸媒中心已完成開發二氧化碳產製甲醇觸媒、高效去除氮氧化物排放之觸媒,以及高價值綠色油品,並整合自產化學品與其他石化原料,投入半導體產業所需電子級原料之開發。
台灣中油期許以「新世代智慧生產之示範基地」定位先進觸媒中心,積極導入數位化與 AI 技術, 建置智慧工場環境,以實現石化產業「工業 4.0」目標。2022 年,先進觸媒中心應用 5G AIoT 技術, 開發「仿生犬自動巡檢裝置」,透過此智慧型機器狗進行廠內自動巡檢,即可將巡檢資訊傳送至先進觸媒運籌中心,以進行有關智慧能源、作業場所安全與人員安全等雲端計算,實現 AI 智能結合安全監視之應用。
為邁向觸媒國產化的願景,先進觸媒中心積極與國內外產官學機構合作。2022 年,中心與中國鋼鐵公司共同完成脫硝觸媒驗證、與台灣電力公司共同研發碳捕捉技術,並邀請日本觸媒公司進行技術知識交流。在產學合作上,與臺大及中研院進行脫硝觸媒、智能工廠、觸媒開發進行委託研究案,為國內觸媒產業注入成長動能,補強整體循環產業發展。
2023 年,先進觸媒中心展開年度關鍵績效目標制定會議,由台灣中油董事長親自攜手帶領,依循三大研發主軸進行目標設立,中心期許 2023 完成開發 CCU 設備,以及建立蜂巢式脫硝觸媒實場驗證以落實降低氮氧化物污染排放,持續以創新技術帶動國內產業升級,並促進淨零轉型發展。
台灣中油擁有碳纖維複合材料研發技術的優勢,與財團法人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共同規劃太空級複合材料產品的研製。2022 年 7 月,雙方於臺北中油大樓舉行有機材料領域的衛星複材交付典禮,台灣中油向國家太空中心交付「光學酬載複材圓筒」產品及「高壓燃料槽 / 閥件管路鍍膜」技術。2023 年更進一步在發展低軌衛星部件上與金屬中心、長興材料、國家太空中心共同簽署合 作備忘錄,推動複材複合成形製程產業聯盟,推展CPC自有瀝青基碳纖維應用於太空複材產業。
過往國內衛星計畫使用的碳纖複合材料結構件都是從國外進口後交由國內複合材料廠商製造,或者直接使用國外製造完成的結構件,此對國內衛星研發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現在,台灣中油正在投入研發碳纖複合材料元件,以自有原料開發碳纖維,從材料、設計到製作全在地化,有望推動國內衛星產業的提升。
面對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淨零轉型已是全球共同重視的研發原則,台灣中油將危機化為轉型契機,致力於將石油、石化產品優化為尖端的材料,並提供給電子、半導體、太空、生技等產業,為燃料轉型成材料的典範,期許未來持續研發各項材料轉型技術, 為國內各產業注入創新與永續量能。
台灣中油以實質減碳作為發揮正面影響力,自產品生產源頭做起,導入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計畫,持續推動製程效率提升,也正積極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並利用既有技術及研發量能,積極投入發展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等負碳技術;除提高能源效率,未來也將透過碳捕捉封存再利用等負碳技術,持續致力減碳,盼達成 2030 年的碳排量比 2005 年減少 49.5%,並以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為努力目標。
台灣中油因應全球減碳趨勢,將導入內部碳定價做為長期目標,內部化營運活動造成的碳排放經濟成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AR6 的研究指出,2030 年全球的碳價必須要到達每噸 300 美元,才有可能讓升溫不超過 1.5 度,台灣中油參考國內知名大型企業所揭露之內部碳定價費率以及我國碳費費率可能價格,將內部碳定價費率訂定為每公噸 1,500 元新臺幣。
台灣中油第一階段執行方式採績效考評制度方式施行,並納入公司年度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評估各事業部產煉量之單位碳費,藉由年度績效管理促使各單位積極減碳,逐步降低單位生產之碳費成本。2022 年為制度研擬階段,預計於 2023 年度實施績效考評,提供各事業部決策與整合碳成本管理,協力邁向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因應全球淨零轉型,台灣中油實現碳中和不遺餘力,積極與國際供應鏈夥伴成為減碳合作夥伴,藉由碳抵換機制取得全額碳排減量,自 2020 年起首次引進碳中和液化天然氣 (Carbon Neutral LNG),並於隔年取得國際碳中和標準(PAS 2060)認證,截至 2022 年陸續開創碳中和乙烯、碳中和原油合作案,更成功打造第一座全球組織碳中和加油站,展現推動永續經營、友善環境與共創低碳環保家園之決心,實現永續供應鏈共榮。
持續進口碳中和液化天然氣
2022 年,台灣中油分別與殼牌公司(Shell)及雪佛龍公司(Chevron)合作共進口 2 艘碳中和液化天然氣船,藉由碳中和機制,將液化天然氣從開採生產到使用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與符合「自願碳標準 (VCS)、Gold Standard」之碳權相互抵銷,碳權來自 REDD+ 泥炭地復育及國際森林保育計畫等,經獨立機構 Verra 驗證,核實抵減之溫室氣體數量,展現台灣中油面對能源轉型之企圖心。
自2020年起,台灣中油持續進口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為產業揭示碳中和產品實例,並將碳中和產品商品化,協助各產業加速實現碳中和。目前,台灣中油穩定地與多家國內企業合作,協助其與國際減碳標準接軌,共同致力打造低碳環保的居住環境。
取得碳中和認證,助力臺灣永續交通
台灣中油致力於推動綠色能源使用以實踐碳中和目標,屬智慧綠能加油站之一的臺南前鋒路加油站, 於 2022 年 3 月更通過 PAS 2060:2014 組織碳中和認證,成為臺灣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是綠色能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加油站最初的規劃階段即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透過詳實的排放源類別及數據統計,包括用電、用油、用水、空調機型、員工人數、工時、再生能源產電量、減碳措施等, 進行設計和建造,使加油站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台2021台灣中油台南前鋒站啟動溫室氣體盤查與組織碳中和程序,利用ISO14064-1標準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藉由減碳措施及探抵換等來抵銷其排放量,於2022年透過「自願碳抵換管理平臺」Gold Standard購買在地碳權,是全國第一座碳中和加油站,也是全球第一座採用PAS 2060規範並經BSI英國標準協會進行第三方查證完成的組織碳中和加油站。未來將擴大推動加油站引進計算碳足跡,具體落實減碳承諾,提升產品能見度及市場競爭力。
台灣中油為滿足供應鏈需求、善盡企業永續發展揭露排碳資訊及分析排碳熱點,爰針對主要產品規劃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及查證作業,依據ISO14067標準方法將產品各生命週期階段所排放之溫室氣體進行量化統計,相關資料除可提供供應鏈計算其產品碳足跡外,亦可藉由產品排碳熱點分析,促使公司內部各單位發掘減碳空間與機會,以擬定有效的減量計畫及風險管控。
2024年全面完成共527項主要產品之碳足跡盤查工作
碳足跡盤查採分階段推動,第一階段於2022年先針對石化、溶劑化學品及潤滑油事業部共21巷產品完成產品碳足跡盤查及第三方查證。第二階段將規劃於2024年全面完成公司共527項主要產品之碳足跡盤查工作,未來將持續更新數據,掌握排碳變化。
台灣中油持續拓展潔淨能源的業務,布局建置太陽光電系統,與學術單位共同開發地熱資源,並加強研發量能,除積極進軍電池及儲能市場,亦布局氫能產業,逐步由油品供應朝向再生能源業務發展,期能在潔淨能源市場中脫穎而出;在循環經濟上,利用液化天然氣廠的冷排水發展魚藻業養殖技術,開創嶄新的發展機會。
冷排水循環再利用(鑽石水)
台灣中油從國外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為讓超低溫輸送之 LNG 升溫汽化,需透過大量海水進行熱交換,隨後海水溫度降低至約 15℃後排出,稱為「冷排水」,海水使用前經過三道潔淨及過濾處理,水質純淨,不僅無製程污染或優養化的問題,水質相當穩定良好,夏季溫度多維持在 22-24℃,非常適合魚類養殖。
社會效益
因應 2050 年淨零碳排國家目標,臺灣淨零目標路徑預計 2050 年氫能發電占 9% 至 12%,台灣中油於 2021 年 3 月成立氫能小組,負責氫能業務發展方向規劃等業務,並將持續追蹤各國氫能發展概況,以協助臺灣與國際氫能市場接軌。
台灣中油響應政府賦予氫能供應的任務,短期將先行建置加氫示範站,確立國內氫能市場發展方向,建立必要技術。中長期規劃自產藍氫,並依政府國土計畫興建氫能相關輸儲設施,供應氫氣予工業用戶及交通載具。
台灣中油配合政府氫能載具規劃辦理加氫站建置,臺灣首座加氫示範站設置地點預計落腳於南部地區,預計 2024 年底完工營運,後續將配合中央或地方政府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路線規劃,評估加氫站設站可行性。台灣中油氫能供應採先藍氫後綠氫的發展模式,在氫能跨洋運輸商業化前,先評估以天然氣重組(SMR)結合碳捕捉與封存(CCS)方式生產藍氫。
SDGs對應